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清源佛教网

搜索
查看: 755|回复: 0

为何寺院要朝暮课诵

[复制链接]

1866

主题

1933

帖子

6854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854
发表于 2020-12-1 06:53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课诵是寺院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仪式,即指定时诵经、持咒、礼佛、梵呗歌赞等法事。由于通过念诵仪轨可以祈望获得功德,所以课诵又称为“功课”。原始佛教时期,僧众的日常行事,除了外出乞食,便是每日的各自修行,而修行的方法,一是学习教理,听佛祖说法,互相讨论;二是修习禅定,趺坐或者经行(在林间来回徘徊)。后来寺院立有佛像,又有了佛经,于是便有了礼拜供养佛像和诵读佛经的仪轨。古代印度讽诵佛经奉行“三启”仪轨,首先颂扬马鸣菩萨所集的赞佛诗文,其次正诵佛经,然后陈述回向(把自己所修功德施往某处)发愿。因全部念诵过程分为三段,故称“三启”。念诵结束时,口称“苏婆师多”(妙语)或“娑婆度”(善哉)。
中国汉地佛教念诵的基本仪轨也沿袭了三启制,但略去了最后的大众同声念诵“苏婆师多”或“娑婆度”的程序,不过有些法事的文末称“善”或“善哉”,可谓是古印度的遗制。
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随着经典的翻译而展开的,诵读佛经自然很受重视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传》记载东汉笮融建浮屠祠“可容三千余人,悉课读佛经,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”。这是汉地念诵佛经的最早记载。东晋高僧道安是念诵仪轨的正式创始者,他制定了僧尼轨范三则:一是行香定座上讲之法,即讲经仪;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,即课诵斋粥仪;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,即道场忏法仪。这三条开后世佛教各种法事仪轨的端绪。
据《大宋僧史略》“别立禅居”记载,百丈怀海“有朝参暮请之礼”,大约此时已出现了朝暮课诵的制度。明清之际,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化、统一化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,成为所有丛林必须修持的功课。
佛门为什么规定要在早晚二时做功课?兴慈禅师在《二课合解》中说:“朝暮不轨,犹良马之无缰。”意谓佛教僧人应以朝暮二时课诵来轨范自己的身心,否则就会像良马脱缰,狂驰乱奔,误入歧途。朝指五更,为一日之始,相当于现在的早上五时。僧人盥洗完毕后,立即上殿课诵,使自己的思想集中在修行上。暮指日晡,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点钟。在这个时候上殿念诵,目的在于不要在晚上陷入昏昧的境地,始终觉醒,一心向佛。据《二课合解》解释,早课始于五更,此时万境未动,人刚从睡眠中醒来,正好心中恬静。诵念《楞严咒》,可将人所具有的一切欲望在其未萌发之时便借助佛法除去,使人的心境永远保持在清净的状态。
暮课念诵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使人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的妙境,为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祈愿。念诵《礼佛大忏悔文》的目的在于表示自己改悔过恶,发愿今后精进修行,永不退转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