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清源佛教网

搜索
查看: 433|回复: 0

2500多年前,佛陀如何谈养“生”

[复制链接]

87

主题

90

帖子

379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79
发表于 2022-3-25 19:21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广义的养“生”

在广义的层面,从十二缘起的角度来看,“生”属其中一支。

唯识宗认为从“中有”(意为死与生之间所受之身,又作中阴)到“本有”(由出离母胎婴孩、童子、少年、青年、壮年、老年,以至尚未老衰、寿命将尽),皆是“生”支所摄。

如果通过如法修行,呵护从“中有”到“本有”的整个“生”支过程,做好了养“生”,那么生命就会朝向于安乐。

人生的苦迫,无非是身苦和心苦。养生也多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,简言之就是身、心的调和。

中医认为:“善医者,必先医其心,然后医其身。”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。”

佛陀是如何看待身与心的呢?

关于调身和调心,在佛陀与波斯匿王之间,发生过一个蕴含了深刻道理的故事,记载在《杂阿含·1150经》当中:

识食的养“生”

关于“食”,在佛教中其实并不单指饮食,因为佛陀讲“一切有情依食而住”。

佛陀当时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,给比丘们开示说:“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,令众生得以长养住世,四食即:一、粗抟食,二、细触食,三、意思食,四、识食。

• 六入: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或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境。六根为内六入,六境为外六入,总称十二入,亦作十二处。《杂阿含·913经》也曾提到:“若无世间爱念者,则无忧苦尘劳患,一切忧苦消灭尽,犹如莲花不着水。”佛陀也多次以“贪欲尽者,说心解脱”教化弟子。当我们可以练习时刻观照自己的欲望,减少乃至止息贪痴妄念时,才能达到养“生”的目的。养“生”八法人身难得今已得,如何善养此生得安乐呢?在《杂阿含·91经》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个年少的婆罗门曾到达佛陀所在的精舍,向佛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“我们在家众如何保证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身心安然,自在快乐呢?”佛陀告诉他要具足四种条件。
四个方法,得身心自在
第一是方便具足:
从正业正命的角度拥有一个谋生的技能,可以保障其生活。
第二是守护具足:
《大智度论》记载财富是五家所共,不应过分执着。通过工作所获得的钱财、利益,供给世俗的生活所需,所以恰当而善巧的守护是必要的。
第三是善知识具足:
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,有良师益友在为人处世、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给予提携、教导是极为重要的。
第四是正命具足:
除了前面所说的经济来源要正当,而且还要善于理财,收支保持平衡。
年少的婆罗门进一步问到:“这一生富贵安乐可以通过如上所说而得到,那么以后的生命过程应该如何保障呢?”佛陀告诉他要具足四种条件。四种修行,能保障未来第一是信具足:佛陀的福德与智慧最为圆满,并且可以将所证悟的教法善巧地教授给众生,所以要对于佛陀以及佛法有信心。第二是戒具足:五戒是一切戒律的根本,基于一定的因果正见,可以得知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会招感不可爱的果报,而饮酒会扰乱人的心性,肇事生祸。所以,无论求现世或后世的利益,有漏亦或无漏的功德,都要清净地受持五戒;第三是施具足:自己并不富裕,为何要花钱去布施他人?《大智度论》上讲:“有五大施。何等五?一者、不杀生,是为最大施;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亦复如是。”所以,持守好五戒就是很好的布施了。第四是慧具足:对于苦、集、灭、道能够如实认知,依教奉行。当我们可以成就此四法,以信心为根本,以戒、施为立身社会的事行,以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,就可以获得未来的安乐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