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清源佛教网

搜索
查看: 513|回复: 0

学佛诵经,你受用了么?

[复制链接]

1847

主题

1914

帖子

6783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783
发表于 2021-3-15 05:49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以来,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,其中的化世导俗作用更为历代的善信所重视,人们在其影响下改变了自己很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。
佛教经典都劝人去恶向善,《四十二章经解》中对于善恶行为有具体的说明,佛言:“众生以十事为善,亦以十事为恶。何等为十?身三口四意三。身三者,杀、盗、淫。口四者,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意三者,嫉、恚、痴。如是十事,不顺圣道,名十恶行。是恶若止,名十善行耳。”
这段经文从众生的身、口、意三方面论述了恶行的来源,有其中任何一条恶行的人,不但与道相违,而且连世俗的常人都不如。因此,佛在各种典籍中都反复强调为佛弟子要严格约束自己,慎勿触犯恶行。
对于无意中染上恶行的佛弟子,佛陀都积极地奉劝他们改恶向善,使恶业转重为轻。佛对弟子说:“人如果有众多过恶,却不知道自我悔过,令这种恶念当下熄灭。那么他的罪业会越积越多,就像水归大海一样,逐渐变得深广无边。假使有人发现自己的过恶,自己知道主动地改恶行善,他的罪过自然就会消灭。就像病人出了一场大汗,病痛也会逐渐消除了。
为了使恶人改过向善,佛陀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弟子们介绍了对治恶人的方法。佛说,曾有恶人听说佛严守道行,并且还对苦海众生发大慈悲心,他们对此十分恼火,就来到佛前骂佛。佛默不对答。这些人见佛陀不言不语,怒气消了许多,便不再骂下去了。等到他们不骂了,佛陀便问他们:“你们若拿礼物送给别人,而别人并不接受,礼物还是你们的吗?”那些人回答说:“是我们的。”佛又问他们:“现在你们骂我,而我也不接受,这些咒骂之语又回到你们自己身上了。你们要知道,恶行犹如响之应声,影之随形,最终难以脱开自身,因此你们千万不要再去做恶事了。”这些恶人听过佛陀的说法,羞愧不已,主动改恶向善,成为多做善事的人。在佛教里,弥勒佛总是笑容满面,表情中充满了喜悦自在。有一幅对联这样说:
眼前都是有缘人 相亲相近 怎不满腔欢喜
世上尽多难耐事 自作自受 何妨大肚包容
既都是有缘之人,当然要彼此亲近、充满欢喜接受;尽管这世上有这么多的难耐之事,因果有报,且让大肚包容。而宽容使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,同时也能引发他人的善知。
许多的禅僧大德还曾在他们的作品里提出“莫论人非”,因为嘴巴两张皮,说好说坏都是它,大多数的人我是非都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。宋代慈受禅师在《训童行颂》一诗中说:“莫说他人短与长,说来说去自遭殃。若能闭口深藏舌,便是安身第一方。”人们也常说“言多必失”。可见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适当地减少是非之言,其实是大有好处的。
近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对言语是非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他说:“无论在家出家,必须上敬下和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代人之劳,成人之美,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不论人非……只管自家,不管人家;只看好样子,不看坏样子。看一切人都是菩萨,唯我一人实是凡夫…… ”
如果我们在日常修持中真的能够做到在平时多反思自己的不是,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”,我们不仅可以少犯过错,而且还能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,从而也不会再不负责任地对别人说短道长,相信生活中也一定会减少许多的恩怨纠葛和祸患是非。让自己在现实当中认真的去践习,不再事事与人针锋相对,不再处处与人斤斤计较,生活中也就多了很多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顺利的行程,才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欢欣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