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清源佛教网

搜索
查看: 438|回复: 0

什么是“佛学五毒心”?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

[复制链接]

1847

主题

1914

帖子

6783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6783
发表于 2021-6-17 06:37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佛学认为,所有烦恼有六大根源,包括“五毒”和“我执”,正是这六种障碍遮蔽了心智,导致内心无明。五毒指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心理,这五种心毒就像毒药一样妨碍人们修行。只有破解这五毒,才能明心见性。佛学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宝藏之一。
本期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为您解读佛学五毒,破解心中的迷惑。

沉溺过去和未来

贪有很多种,通常来讲有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之贪。人的一生无不在贪欲中摸爬滚打,沉溺于贪婪带来的快感,不能自拔。从心理学分析,贪源自过去的创伤、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忧,因贪而严重“脱离现实”,迷失于舒适的、概念化的过去和未来。

现实生活中,小到美食、购物、吸烟、酗酒等成“瘾”恶习,大到追求升职加薪,沉迷交际发财,都是贪。为了金钱,为了地位,有人甚至不讲道德、不择手段。然而,名为锢身锁,利是焚身火。这些控制不了的欲望,最终会吞噬掉我们的健康和善念。

不妄取、不妄予、不妄想、不妄求,以佛教的“布施”处理生活中多余的部分,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来弥补因贪婪产生的空虚。





无法逃离的情绪宣泄

嗔与贪刚好相反,贪是遇到快乐的情境,嗔是遇到不快乐、不喜欢的情境。嗔是愤怒生气,当我们遇到不高兴、不喜欢的情形,想要逃离和控制它,但又有很多是拒绝不了、摆脱不了、控制不住的,所以会嗔。


当我们心中产生冲动、报复、愤怒等负面情绪时,要学会“接纳”这些想法,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反应去接受。当然,这并不是叫人一味地忍受屈辱,而是理性分析情绪中“自以为是”的部分。心浮气盛之人不妨平时多读一些隐喻性的故事,比如掉进泥沼中的人,越挣扎陷得越深。特别想发火的时候,可以“跳出情绪看情绪”。



虚实之间的认知混淆

痴也称为愚痴,是把想法等同于现实,被表面事物或文字所迷惑,容易“痴心妄想”。心理学上,这是一种“头脑认知”和“客观现实”的虚幻融合,不明事理,是非不分,执着于自己的想法,听不进他人意见。


痴心是一种执迷,破解痴念,一定要将认知解离,把想法归于想法、现实归于现实,比如,当发现自己痴缠于某种想法,可以反复地重复念叨你的想法,试着用疑问、反问、快乐、悲伤等各种语气语调表达出来。这时候,你会醒悟这个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已。




自以为是的虚荣姿态

在名利虚荣支配下,不理智、冲动、盲目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、能力和财产等,都称为慢。心理学上,慢,指的是一种行为和姿态,源于自我中心、自以为是,导致冲动、傲慢、怠惰等行为障碍。


人若傲慢,会伤害人际关系、耽误事业,目标难成。傲慢会产生“不精进心”,认为自己“已经最好”,不再需要进步。所以,行为层面,要有梦想、目标和价值方向,制订清晰的规划,不受某种欲望影响,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前进。用谦虚心替换傲慢心,保持空杯心态,这样能消除自大心、涵养谦虚心,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。


信仰缺失下的自我迷失

疑主要指犹疑不决,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、否定一切。佛学中的“疑”并不是指“怀疑精神”,怀疑精神是我们探索未知和未来的动力,而“疑”则是一味相信自己。

怀疑过多,人就容易迷失信仰和价值方向,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,陷入一种“无意义感”。当下,一方面快餐文化的流行,让人们吸收不到文化的营养,找不到人生目标;另一方面,竞争越来越激烈,人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理解、体悟、欣赏生命,一旦遭到挫折和打击,轻则产生心理问题,重则走向自我毁灭。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罗盘,年轻一代的信仰缺失在今天显得尤为严重。“读书无用论”“寒门难出贵子”等言论甚嚣尘上,背离过去,否定现在,一边动摇着内心的想法,一边又在新的怀疑中投入未来。


法国思想家罗曼·罗兰认为,最可怕的敌人,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。无论国家还是个人,拥有信仰,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,实现自我。摒弃疑心,需要每个人找寻到自己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东西,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,做出自愿的价值选择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